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刘慈欣:科幻文学不再是边缘性的存在

时间:09-2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86

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刘慈欣:科幻文学不再是边缘性的存在

9月23至24日,第四届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APSFcon)在上海举行。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9月23至24日,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主办的第四届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APSFcon)在上海举行。活动持续两天,邀请50多名科幻创作者、科研工作者、艺术家、哲学家等参加了有关科幻创作、科幻行业、前沿学科等多个领域的跨界论坛。科幻作家何夕。时隔四年科幻迷重聚首,科幻的“种子都还在”本届APSFcon的主题是“人的再发现”。“这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急剧变化,在当下想要重新呼唤的价值。”未来事务管理局表示。对于这一主题,科幻作家何夕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所谓“人的再发现”,涉及自身的指认,会导致悖论。而人工智能的产生给了人类发现自身、了解自身的机会。“我们通过研究人脑的运行机制,赋予机器智能,这样人工智能就成为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尽管人工智能是当下最热门的科技议题,但何夕指出,它其实是个老问题了,“它的历史可能比计算机的历史还要更早”。面对有关人工智能的种种热议,何夕表示科幻作家并不需要跟风,他个人在创作中更关注基础科技方面的进展。“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觉得基础科技尤为重要。希望我在创作中对它的关注,也能体现出科幻艺术的价值。”他说。时隔四年终于再次在线下参加APSFcon,何夕感触很深。“虽然有段时间没在线下办活动了,但现在这些种子都还在。来了之后感到大家非常热情,我们这些科幻作家见面也非常亲切。科幻以前很小众,现在进入大众视野后,我们参加的这些活动,很好地团结了我们科幻作家,也为科幻迷开辟了一个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场所。我希望这样的机会越多越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今年是第一次参加APSFcon,但她强调,自己是很多年的科幻迷。虽然陆晔意外骨折,不得不打着石膏来参加活动,但她兴致很高,神采飞扬,拄着拐杖走在会场里,不时停下观察各种科幻装置。谈及自己为何喜欢科幻,陆晔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科幻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维度,让人类有可能超越我们的肉身,去感受更宏大的未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左一)今年是第一次参加APSFcon。作为一名媒介学者,陆晔关注技术与社会、与人的关系。她说:“我们习惯于将技术看作人类社会的一个工具,但可能从很多维度上来说,技术它本身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社会。按照媒介环境学派,比如说麦克卢汉的说法,技术它是活生生的力量漩涡,把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卷进去。”而在这种情况下,她指出,科幻不提供人与未来的答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一个绚烂多姿的奇思妙想,提供关于人类和社会和未来的警醒和反思,也提供情感的慰藉。活动现场。跨界交流,一场以科幻迷为中心的盛会两天内,大会多场活动均围绕AI冲击下的人类创作、人与技术的关系而展开,除技术专家、科研工作者外兼顾多领域艺术创作者,包括音乐人、歌手张玮玮,剪纸艺术家了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波,工业设计师、XUC STUDIO 创始人、电影《流浪地球2》美术制作总监杨旭等,以演讲或论坛的形式进行跨界交流。在《催稿大会:科幻作家最近在研究什么》论坛,几位科幻作家表示创作是人类最深层的冲动,读者对高质量作品的追求不应被轻看。AI时代应该提高原创性的价值,给予创作者充分肯定,这样才会有新的、机器逻辑之外的人类逻辑演化发展,不断刺激、更新、迭代。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在《做一本科幻书》回忆了从科幻迷投身出版业,亲历国内科幻图书市场逐渐开拓的历程,并分享“如何做出一部成功的科幻书”,他认为畅销书有很多经验,但不能盲目跟风,科幻书的畅销与时空场域有玄妙的联系,刘慈欣自己也说《三体》的成功是时代为作品创造了条件。在《科幻与影视新语言》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认为最近热映的《芭比》讨论了巨变来临后社会结构的变革,人类要进入下一个状态时每一个人的问题。“真正的科幻新语言,一定是犀利描述社会出现的革命,这是科幻最有力量的地方。”《Final Frontier》论坛邀请了不同领域的杰出女性工作者探讨各自行业中“最后的边疆”,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万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高级工程师王亚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左文文。她们的经历令许多观众感动落泪,左文文表示,“每个人突破自我的选择,就是在到达自己的final frontier。”在《硅与碳——人类文明演化前奏》论坛,科幻作家何夕、刘慈欣,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导王放、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流浪地球》《三体》科学顾问魏红祥就AI带来的各行业前景进行了激烈辩论,既坦然拥抱赛博格的变化,认为技术的进步不可以被阻碍,又肯定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期待人机结合的未来。“没有人喜欢劳动,人类更喜欢创造。虽然我们经常把碳和硅对立起来看待,但很快人机器结合就会成为趋势,未来可能找不到纯粹的人和机器,我们都是碳化硅,不存在谁战胜谁。”何夕说。在《中国科幻两极 Fan-meeting》上,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表示,“科幻迷是支持科幻最大的动力”,刘慈欣也回忆了自己作为科幻迷的经历,他说,80年代科幻迷曾是小众群体,如今科幻已走到聚光灯下,“喜欢科幻不如说是一种归宿感。”主办方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表示,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一直以来都是以“科幻迷”为中心的盛会,“科幻迷就是所有关心科幻的人,他们可能不是小孩子,可能不是作者,每一个关心未来的、愿意思考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人都是科幻迷,都是我们最希望能够参与到大会当中的人。”活动现场。活动在《三体》场景里举办,提供沉浸式的科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本届APSFcon在《三体·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体验场地举行,并邀请嘉宾们深度体验了这一项目。“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次以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去做一个这种沉浸式的作品,”VR影视领域专家、沙核科技创始人、SIF砂之盒影展创办人楼彦昕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评价道,“而且它正好又结合了我们科幻领域最大的最有名的《三体》的故事,所以我相信它在沉浸式的方向上会留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这几年来VR领域的发展,楼彦昕表示,VR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轮新的内容和媒介的变革。“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一两年的时间里,VR方面的技术,包括硬件设备都会以更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相信大家也能更快地拥抱新的内容、形式和技术。”在由自己创造的世界观所构建的空间里参会,《三体》作者、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显然心情很好,也比以往健谈。谈及对《三体·引力之外》项目的期待,他说:“我期待它能够超越原来的作品,进行很多的再创作,能够把那种太空中的那种感觉和场景完美地、更震撼地再现出来。”刘慈欣接受媒体群访。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至今,已经过去了8年。“过去8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科幻文学在中国不再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它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注意,从以前一个很边缘的位置走到了聚光灯下,”回顾过往,刘慈欣说,同时他也冷静地指出,“但是从科幻文学本身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有待发展的状态,比如科幻小说受众的人数,科幻作家群体的数量,特别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都十分缺乏,所以科幻文学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科幻文学发展需要的条件,刘慈欣认为,它需要依靠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要保持高速的发展,保持科技的高速进步,这样我们的环境就充满一种未来感,未来就会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吸引力,我觉得是科幻文学发展的最根本的一个条件。”他说。而在刘慈欣看来,中国正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所以他相信中国科幻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活动现场。在今天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创作对于科幻作家来说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对于这个问题,刘慈欣表示,应该是更难了。“科幻文学其实是建立在对科学的那种神奇感、疏离感之上的。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一步一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也在改变着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那种神奇感,这对于科幻创作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现在科幻文学也在做出很多努力,试图并不依靠这种科学的神奇感来吸引读者,比如挖掘它文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它文学的表现手法,以及发掘科幻文学对于反映现实方面的潜力。但说句实话,这些努力的结果都不是太理想。”他坦言道。至于最期待自己作品中的哪种技术可以成真,刘慈欣表示,他最希望那些能够使人类进行大规模宇宙航行的技术可以成为现实。这也是很多科幻作家、科学家的梦想。这意味着人类可以更进一步地探索太空,或许有朝一日,可以在宇宙的另一端建立我们新的家园。活动现场。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